戰地1的第三個dlc“力挽狂瀾”中,引入了一張以一戰中著名的“澤布呂赫港突襲戰”為原型的地圖——澤布呂赫。這場戰役不僅是一戰期間的一次重要軍事行動,也是皇家海軍歷史上的一次英勇壯舉。以下是對這場戰役的詳細科普,幫助目標用戶更全面地了解這一歷史事件。
歷史背景
一戰初期,德軍占領了比利時佛蘭德斯沿岸的三個重要港口:布呂赫、澤布呂赫和奧斯坦德。這三個港口通過運河相連,德軍將其改造成了一個潛艇基地,嚴重威脅了協約國的海上交通線。德軍的潛艇幾乎每天都從連接布呂赫與澤布呂赫的運河出擊,襲擊協約國的商船。因此,協約國早在1914年就計劃除掉這個威脅,但直到1918年2月,英國海軍部才正式批準時任多佛爾巡邏艦隊司令凱斯少將提出的同時進攻澤布呂赫與奧斯坦德的行動計劃,代號z-ozeebrugge-oostende。
澤布呂赫港的防御
澤布呂赫港是德軍的重要據點,其防御工事極為堅固。在港口的運河入口,有一道巨大的防波堤,呈4公里長的弧形,主體寬60米,向海一面有一道近5米的厚墻。德軍在防波堤內側從里到外分別修建了一個水上飛機基地、一個潛艇碼頭和一個船舶碼頭。防波堤頂端為一個混凝土堡壘和燈塔,裝備有6門海軍炮和其他輕型火炮,而底部則通過一座鐵路橋與陸地相連。整個基地附近的火炮共有225門,其中一半是150毫米以上的重炮,并擁有1萬以上的守軍駐扎,使得整個澤布呂赫固若金湯。
突襲計劃
凱斯少將的計劃是在大防波堤上登陸突擊隊,壓制堤壩上的炮臺,同時炸毀連接大防波堤與岸上的鐵路橋以阻斷增援。在壓制控制港口大門的防波堤炮臺后,用裝填混凝土的老式巡洋艦直接沖入運河自沉,堵住潛艇航道。此外,再封鎖奧斯坦德運河,徹底堵死德國潛艇通道。
為了執行這一計劃,協約國調集了多艘艦艇和大量士兵。其中,用于運載突擊隊攻擊防波堤的“懲罰號”二等巡洋艦被改裝成了一艘突擊艦,艦上設置了18座跳板,并配備了大量武器,包括榴彈炮、機槍和迫擊炮等。此外,兩艘渡輪也加裝了防彈裝甲防護,搭載士兵在較淺水域登陸。
戰斗過程
1918年4月23日凌晨,突襲行動正式開始。爆破大橋的英軍潛艇接近了連接大防波堤與港口的鐵路橋,但由于c1號拖纜斷裂,爆破鐵橋的任務只能由c3號潛艇承擔。在艇長桑福德上尉的指揮下,c3號于0時20分成功爆破了鐵路橋,直接切斷了港口的援兵和連接防波堤的所有通信。桑福德上尉憑此戰功榮獲維多利亞十字勛章,但他卻在同年11月23日因傷寒去世,年僅27歲。
與此同時,擔負最重要任務的阻塞船“忒提斯號”率先繞過防波堤,沖向運河口。由于阻攔網和岸上炮臺的阻擊,“忒提斯號”擱淺于距離運河河口90米左右的地方,但最終在全體船員的努力下勉強接近至運河口自沉。由于“忒提斯號”吸引了大部分德軍炮火,使得跟在其后面的“勇猛號”和“伊菲革涅亞號”幾乎未受損傷,兩船得以成功突入河道引爆炸藥自沉。
戰斗結果
盡管這次突襲并未達成很大的實際戰果,僅僅到了4月24日,四艘小型雷擊艦就掃清了這條運河,到5月14日,運河又恢復了自由通行。但這次行動對整個協約國的士氣造成了巨大鼓舞,以艦艇突入敵方重兵把守的港口,成為了皇家海軍新的榮耀。英軍在這次行動中陣亡227人、356人負傷、19人被俘,而德軍宣稱自身死亡8人、14人負傷。
歷史評價
丘吉爾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評價這次突襲:“對澤布呂赫港的襲擊可以列入大戰中最為輝煌的軍功,當然也是皇家海軍史上無與倫比的一章。”這次行動不僅展示了皇家海軍的英勇和決心,也為一戰的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通過這篇科普
Copyright 2024 //m.reitsfund.cn/ 版權所有 浙ICP備16022193號-1 網站地圖